——英文名篇讲解中中国文化元素渗透初探
2017年初完满收官的《中国诗词大会》如一阵春风,吹来了中国文化元素复兴的热潮,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如何也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也能“感受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呢?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表达中国语言的能力,并有效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进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注重语言本身及英美文化的讲授,还应增加中国文化的传播,植入中国元素。如下是本人进行英文名篇讲解中中国文化元素渗透的初探,与大家共勉。
《大学体验英语4》综合教程的第二单元课文A,On Growing Old Gracefully(《颐养天年》)讨论了到人走过年轻、中年、最后年老时应采取的心态。作为一名西方人,作者十分推崇中国老人承认自己“老”的平和心态,希望西方的老人也像中国老人一样受之无愧的接受晚辈对他们的孝敬,并能安详的含饴弄孙。在这篇的讲解之前,我首先布置了全体学生课下熟读并背诵英文名篇Youth(《青春》)的任务。同时安排第一组的同学查找文章作者Samuel Ullman(塞缪尔·厄尔曼)的资料,安排第二组同学查找这篇文章的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译文。这样同学们不仅对于英文名篇名言能脱口而出,有对文章出处的作者如数家珍,最重要的是通过中英文的对比,可以见识到寥寥数字的汉语即可准确表达英文内蕴的魅力。这篇关于“韶华易逝”后如何保持健康心态的文章,出自塞缪尔·厄尔曼,1840年出生,美籍德裔,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年轻》复印件的镜框,文中的许多的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后来此文传到日本,文章的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他们甚至将此文装在随身带的皮夹子里,有空就读一遍。著名的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多年来,《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了解了文章的作者,及这篇文章的魔力,我们在课上着重就以下两点进行了中国文化元素的补充教学。
A.译文中化用汉语古诗
文章的第二句话 “Youth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译成“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其中的“桃面”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汉语诗词中已然饱含了物是人非,怀古伤今的感伤,一切已往事随风,只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此处汉译文十分准确的把握了并传达出了英语源文中美人迟暮的不甘。
B.译文中借用“中国特色”年龄表达词汇
“This often exi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译文“弱冠后生有之,花甲之年却更多见”;
“Whether 60 or 16,” 译文“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
“there’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 译文“你就有望在耄耋之年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其中60,20,16,80分别对应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弱冠”、“花甲”、“二八”、“耄耋”。在这样一篇英文经典名篇的汉译文中,似乎只有这样的汉字才能与原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每每读到这样与源文辉映得如此天衣无缝的译文,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通过补充英文名篇的汉语大家的译文,同学们既夯实了我们汉语文化的基础,又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两种语言的文化魅力。在我们的课堂与人生中,让学生在书香徜徉,诗酒趁年华!
撰稿:杨平 审稿:张景耀 上传:王磊
2017-3-7